google code-beautifer

顯示具有 Apple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Apple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星期六, 2月 11, 2017

在ibook G4 上安裝lubutu 16.04

基本上就跟這一篇在ibook G4 上安裝ubutu mate 15.10 步驟一樣,不過lubutu 16.04 已經把http://ports.ubuntu.com/加進去了,預設軟體管理換成synaptic,省掉很多麻煩


系統基本設定裝完後,第一件事先做套件更新,然後把字形之類的介面設定調一下,安裝hime 中文輸入跟其他個人需要的軟體。老機又可以嚇嚇叫了

在這種10幾年老機上。跑LXDE 速度真的比mate 還快,比起之前的使用經驗好很多。只可惜lubutu 的powerPC 版久久才改版一次,不過對我而言12"螢幕等於隨身帶個大號的平版,感覺比10" 的平版跑被閹割的作業系統來的方便。感覺比較省電:同樣舊電腦,core 2 due 三兩下就沒電了。這個可以撐3 小時。所以不需要大量運算的場合用這還比較方便。

目前遇到問題


sensord 是我在x86 系統上愛用的溫度監視器,但是我照x86 上經驗跑sensord-detect 這一些程式都出不來,所以先放棄
再則面板上氣象溫度我沒有辦法正確搜尋當地地理位置,不過這機子不是工作主力,也就先擱著
之前裝gnome 3-based 發現ibus 會跟hime 衝突。這邊目前還沒看到這樣情況,但是fcix 反而跟系統綁在一起不容易拿掉。就先放著不動他

星期日, 8月 28, 2016

gnome 檔案管理員用/media/或/mnt/方式掛載磁碟分割區的考量

以前linux 的磁碟分割區一般都放在/mnt下。現在非native的異類檔案系統比如說osx 的hpfplus或windows 的ntfs可以放在/mnt也可放在/media (而且是預設值)怎樣用才好?一直到我最近把gnome shell整合跑一遍,我才了解一些使用設計細節:

/media/ 設計是給mount on demand 的分割區用的,所以指定掛載點要選/media/或/mnt/的方式,不是看是不是非native 檔案系統,而是看你打算怎樣用他:

在gnome 的檔案管理員,(如nemo) ,按F9 有個側邊欄可以切換顯示
  • 假如是寫/mnt/的方式在/etc/fstab 裡指定掛載點,檔案管理員側邊欄不會特別顯示(除非你特地加書籤) 
  • "外部"(這是相對應用固定掛在/mnt/下而言)磁碟分割區不管有沒有mount,都會在側邊欄裏顯示在"裝置"這一區裏,這跟是不是native的檔案系統無關(比如esata 或usb 行動碟也可以用ext 的檔案系統) 
  • * 但是假如你用/media/的方式在/etc/fstab 裡指定掛載點,一開機他就會mount 起來,但是gnome 的檔案管理員側邊欄會有多一個按鈕可以unmount 

所以有幾個應用模式可以思考:
  • 每次都掛載的固定不動磁碟分割區,請用/mnt/的方式,必要時用gnome 的書籤指定,方便在檔案管理員側邊欄裏顯示存取 
  • *不想在gnome檔案管理員側邊欄老看到某個磁碟分割區礙眼,那就在/fstab裡用/mnt的方式把他掛起來吧 
  • 固定不動磁碟分割區,但是偶一為之才要掛載,請把磁碟分割區的分割區標籤設好(不然在檔案管理員側邊欄只會顯示他的容量大小,不容易看出誰是誰),不要寫進/etc/fstab,系統開機看到他,在使用gnome 的檔案管理員,就會在側邊欄顯示,你可以按右鍵掛載,不過需要root 密碼 
  • 常常要用,但偶而要卸載的磁碟分割區(也許esata 之類的外接硬碟爾而要拿給其他電腦交換資料會有這種需求),就用/media/的方式在/etc/fstab裡指定掛載點

星期日, 7月 24, 2016

關於手機平版隨插即用的資料同步與傳輸

新型的手機平版當otg 跟電腦傳資料都是用mtp 協定。(ios 需要libimobiledevice ,新版已支援到ios 10但Mageia Llinux 要到6 才會更新RPM 成lib64imobiledevice6-1.2.0-5.mga6  )
在linux 下只要libmtp 之類的裝一裝,gnome desktop 在插入USB 行動裝置時就會認的,然後會叫用nautilus 或nemo 之類的檔案管理員。
但是他不是系統的固定掛載,比較像ftp  得用類似
mtp://[usb:001,001]/ 這樣方式去讀取,android 系統的相片一般是在
mtp://[usb:001,001]/Internal%20storage/DCIM/Camera
所以預設一次只有一個程式能管理這裝置。這就無怪gnome-commnader 或krusader 之前都還不支援mtp 。雖然有些人開始補丁krusader了。比較快還是裝上 kio-mtp 。詳情見[1][2][3]

其實是有辦法把他拉出來變成自動半固定掛載,但是還得去改udev 有的沒的 ,不是很容易,所以這邊先跳過設定這一段的詳情。詳情見[4]。先講一下udev 的一些新手會遇到的udev 問題:根據這篇 https://www.freedesktop.org/software/systemd/man/udev.html
系統套件的udev 規則會寫到 /usr/lib/udev/rules.d, 而當地系統管理的udev規則會寫到 大家熟知的/etc/udev/rules.d
問題是後者不會優先執行,兩邊是看命名順序。而udev 規則命名順序弄錯了會跑不出來,所以即使我們都是把客制化的規則寫到/etc/udev/rules.d
還是得去/usr/lib/udev/rules.d  看一下有沒有衝突的地方

參考
[1]How display usb-connected android in krusader?
https://forum.kde.org/viewtopic.php?f=225&t=127711

[2]Bug 325649 - MTP USB devices are not shown in drop down list of disk drives
https://bugs.kde.org/show_bug.cgi?id=325649

[3]Enable Support for Android MTP in KDE
http://www.linux-magazine.com/Online/Blogs/Productivity-Sauce/Enable-Support-for-Android-MTP-in-KDE

[4]MTP
https://wiki.archlinux.org/index.php/MTP

星期日, 3月 13, 2016

在ibook G4 上安裝ubutu mate 15.10

果牌筆電當年是好耶人才能擁有的東西,現在g4 的osx 已經不再更新,變成人家不要送我的電子玩具。只不過換一個硬碟,拆要四十幾步驟,要命。但能夠給它軟硬體更新一下跑Linux/OSX 雙開機再戰個3/5 年,頗有讓經國號戰機延壽的快感。值得。

建議先把光碟iso 檔轉成usb開機碟
參見用 cygwin 的dd 把光碟安裝iso轉換成USB開機碟安裝

usb開機碟插入電腦開機,聽到當的一聲,把下面這幾個按鍵一起按住
Command ⌘+Option+O+F
直到進入open firmware 的 prompt, 鍵入下列指令
boot usb1/disk@1:,\\yaboot
進去yaboot(類似grub 的東西)。這時視訊系統顯示有時會掛掉,可以在yaboot 加boot 參數進去解決這問題: 預設是live
改成live radeon.agpmode=-1  
之後就OK了,這時候視訊系統還不穩,進去趕快先把 yaboot 參數改了
sudo cp /etc/yaboot.conf /etc/yaboot.conf.backup (只是備份安全起見)
sudo nano /etc/yaboot.conf
把 radeon.agpmode=-1  加進Linux 那一段開機append 參數選項裡,改好,更新yaboot
sudo ybin -v
這樣就進入系統了

startup application 太多了跑不太動,先關掉一些沒用的
然後去改/etc/apt/sources.list
把http://ports.ubuntu.com/加進去(dist 不要加進路徑名,我不知為何)
此外北美還有一個映像站http://us.archive.ubuntu.com/ubuntu 也可試試

ubuntu softwearer centre 之前被人詬病,現在已經沒有預載了,但可以到welcome 螢幕的軟體選項去選安裝,或換成synaptic

後面就跟一般llinux 系統一樣運作。

之前14.4裝gcin後,中文沒問題。 現在換裝hymn一時還出不來,因時間關係,先就此打住,看官請常回來收看之後更新的微調說明

星期六, 11月 07, 2015

用 cygwin 的dd 把光碟安裝iso轉換成USB開機碟安裝

想要把光碟安裝iso轉換成USB開機碟安裝,用linux 下的dd是最直覺,但是運氣不好手頭只能用Windows 的話,也有windows 版dd 可用,不過另一個可行方式,是windows 直接裝Cygwin 然後在Cygwin下用dd 轉換

到window 主選單 cygwin 的文字介面主控台,按滑鼠右鍵 選用Run As Administrator
進入主控台,  下達
$ cat /proc/partitions
看一下對應的路徑

major minor  #blocks  name   win-mounts
    8     0 293000000 sda
    8     1    100000 sda1
    8     2 110100000 sda2   C:\
    8     3  80000000 sda3   E:\
    8     4  40000000 sda4
    8    16   300100 sdb
    8    17   3000000 sdb1   F:\

記得是寫到整個USB碟(F:)所以這裡是/dev/sdb 而非 /dev/sdb1

$ sudo dd if=/cygdrive/c/Users/你的帳號/ubuntu-mate-15.04-desktop-powerpc.iso of=/dev/sdb bs=1M

檔案大可能要一段時間 , 最後看到類似這些訊息出現就完成了
3663+1 records in
3663+1 records out
3841851392 bytes (3.8 GB) copied, 523.668 s, 7.3 MB/s